当前位置:首 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导 > 新闻正文

从设施大棚之殇看土壤污染之痛
作者:赛众管理员  来源:陕西赛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发表时间:2014-04-08 浏览次数:

                       从设施大棚之殇看土壤污染之痛

                土壤调理剂为生“病”大棚菜“诊脉”

编者按:
    我国大棚蔬菜面积已超过5000万亩,大棚蔬菜在丰富百姓“菜篮子”的同时,也付出了较大的环境代价。大棚菜地的土壤环境如何?大棚菜地污染的源头在哪里?又该如何拯救受污染的大棚菜地?3月16日,由《农业科技报》、《农资导报》、农林卫视和中国农科新闻网组成的“土壤保健中国行”采访团带着这些问题在陕西、山西等地进行采访。
    据全国耕地质量监测结果显示,在东北黑土区,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大幅下降,黑土层已由开垦初期的80厘米至100厘米下降到20厘米至30厘米。同时,南方土壤酸化、华北耕层变浅、西北耕地盐渍化等土壤退化问题日益突出,耕地质量下降给国家粮食安全问题敲响了警钟。
   
“菜篮子”有病最大的问题是不安全的土
    当前不少菜农仍然信奉“肥大水勤,不用问人”。这就导致大棚蔬菜栽培中的土壤盐渍化和土传病害加剧,部分土壤发生“病变”,“瓜秧不结瓜”等怪病不断。记者调查发现,尽管大多数肥料包装上都有使用说明,但不少菜农还是凭“感觉”施肥。那么,大棚菜地该如何施肥?“现在的地力跟以前没法比,种什么都不行,前阵子天旱,这地就干散,种的西红柿要是不用化肥,就别提高产了,连结果都成了问题。为啥现在种地离了化肥就不行?”3月17日,“土壤保健中国行”采访团来到了陕西省渭南市合阳县同家庄镇,针对段增霞的疑惑,随行的合阳县动植物营养研究所高级农艺师侯高礼解释说,耕地地力,通俗来说就是土壤的肥沃程度。长期以来,靠施肥增加产量的粗放管理方式,破坏了耕地原有的生态组合,地力下降之后,生产能力也在下降。
    在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三泉镇,记者发现,当地许多农户由于大棚种植效益低,撂荒的大棚随处可见。村民赵林狗说:“现在的大棚最多可种植7到10年,再往下就种不成了,不是产量上不去就是病害控制不了。目前该地南熟汾村约有四分之一的大棚弃种,农民大都外出打工了。”
    这种现象并不奇怪。有研究表明,我国的农田以前一直处于氮素亏缺状态,上世纪70年代开始才逐步达到平衡。在这种情况下,氮肥的使用当然会给农作物的产量带来巨大的增长。但是,慢慢的,这种情况发生了改变。施氮肥不见效了,听说磷肥管用,农民又开始大量施用磷肥。现在,农民觉得施用磷肥也不灵。“这些老菜区大都种了七八年蔬菜,土传病害特别重。”新绛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高级农艺师马新立说,大棚里较为封闭,很多有害病菌都聚集在土壤中,连年种植必须长期施药,时间长了土壤就产生抗药性,有的病“用啥药都控制不住”。
    赛众中国土壤保健促进会会长吕周锋认为,设施农业由于其高强度的化肥、农药投入导致土壤问题最为突出,这些都成为制约大棚使用寿命的瓶颈。他为此提出三条建议:一是杜绝大水漫灌,防止造成土壤板结和破坏土壤结构;二是在有机肥使用上应以秸秆类和牛羊粪为主,控制酸性肥料投入;对于土壤恶化的大棚,建议种植一茬玉米,可起到吸收富余养分和疏松土壤的作用;三是重视土壤保健技术,增施二价阳离子丰富的土壤调理剂,使大棚土壤常用常新,保障大棚可持续生产。

土壤酸化日趋严重拯救耕地刻不容缓
    土壤的pH值对于植物生长是至关重要的。大多数农作物都会在中性——即pH值等于7或微酸性土壤中茁壮生长。而一旦土壤的pH值下降,其所带来的疾害将阻碍植物的生长。
    以“土壤保健”为己任的“赛众中国土壤保健促进会”,自2010年1月成立以来,赛众中国土壤保健促进会会长吕周锋及他的团队,通过调查发现,目前我国主要农田土壤出现的显著酸化现象,化肥过量施用是导致该问题产生的最主要原因。“经过调研发现,近30年来,大部分的耕地土壤处于pH6.5以下,由于部分农民施肥观念陈旧,目前,耕地土壤酸化现象仍在持续。”
    除了土壤酸化,土壤次生盐碱化也是大棚常见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员杜志辉解释,从走访结果看,多个大棚土壤表面出现白色析出物,这是肥料过量使用而产生的土壤次生盐碱化,这对作物产量和品质均有影响。
    记者在陕西富平县、三原县、合阳县以及山西新绛县、曲沃县采访时,发现那里的农民施肥明显过量。但是农民认为一个大棚收入几万元钱,花几千元钱买化肥也算不了什么。在吕周锋看来,当务之急就是要改变农民的观念,引导农民合理用肥、用好肥,而不是鼓励多用肥。
    同样,记者在山西省长治市长子县采访时,发现一些种植大棚蔬菜的农民不断地迁棚。一个大棚,种上几年蔬菜,就得换土,为什么要换?让化肥“闹”的。“大棚里刚用上化肥,那叫好使,产量噌噌地上。用上几年,这招不灵了,即使再多施化肥,产量也不再增加,有的年头产量甚至还会下滑。”一农民说,没辙了,换地方。好歹咱们地方多。如此这般几个轮回才发现,现在想找块适合种大棚蔬菜的地方也难了。

土壤调理剂可修复退化土壤
    “病土”问题凸显,使得土壤环境发挥良好修复作用的土壤调理剂进入大众视野。
    吕周锋和他的土壤保健团队先后在陕西、山西等地的蔬菜大棚里进行过刨土测验,吕周峰将随身携带的一个测土壤pH值的仪器,插入土壤中就能即刻得到土壤的酸碱度,根据测出来的酸碱度,他就能给村民指导下一步的施肥方法。“土壤偏酸或偏碱都不利于生物菌的生长繁殖。土壤pH值在6.5至7.5时最好,最适合植物生长。”
    3月18日,中国土壤保健促进会联合多家媒体及专家,共同走进山西新绛县“放心菜园”示范基地,亲身见证了有机蔬菜的安全生产全程。
    在基地的蔬菜大棚里,一串串新鲜的茄子和西红柿长势喜人。据基地负责人刘峰介绍,这里的土壤要经过合理的培肥后才能使用,而蔬菜的种植过程中应以预防病虫害为主。刘峰告诉记者,他去年种了一个棚的黄瓜,棚内仅施用了赛众土壤调理剂和农家肥,但黄瓜产量增长了30%左右,而且口味特别好。“现在的土地,因为重复种植、过度种植、复合肥使用过多,造成有害菌过多、土壤板结、肥力下降,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设施土壤综合症。这样的土地种出来的东西不仅产量低,口感也差。刘峰的大棚,由于前期施了土壤调理剂,并在日常管理中冲施有机菌肥,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壤病原菌的变异,改良了土壤质量并控制了病虫害的发生。”吕周锋说。
    在陕西三原县鲁桥镇第五村,一块莴笋地引起大伙的兴趣。这是一块“阴阳地”,地里的莴笋左侧粗大葱绿,右侧干瘦枯黄。随行专家拿出仪器进行土壤检测,结果显示:左侧土壤pH值7.1,右侧仅为6.4。“初步分析,右侧地块偏酸了,导致莴笋根系不能正常生长。”就在专家们怀疑氮素过量时,这块地的主人揭开了秘密:两块莴笋地面积相等,作为对照试验,右侧用了100斤尿素,左侧只用了60斤尿素,但添加了土壤调理剂。“土好了,产量就上来了,估计这两块地的产量能差三分之一左右。”一位老农说道。
    与成功范本相比,记者更多看到的是土壤退化的事实,这直接影响到菜农的收入。陕西合阳县同家庄镇洞芝咀村村支书乔建社告诉记者,从2010年起,当地政府就组织党员干部带头种植大棚,但几年下来,效益一直不理想。“主要是施肥和打药成本高,一茬投入5000元,算上人工费用,农户基本不挣钱。”当记者问为何不降低肥药用量时,这位支书有些无奈地说:“大家在管理上都比较盲目,但基本上都认为若是不多上点化肥农药,大棚就没有产量。”

本报呼唤政策机制快跟上
    土地“生病”的后果实在是很严重。近年来,土壤污染已引起国家关注,相关政策已密集出台,但相较于早已大张旗鼓推进的水污染、大气污染防治,土壤污染治理不论步伐、力度还是效果,都显“弱势”。而土壤的修复是农业持续发展的根本,是配合有效的市场机制、修复路线选择,故应该吸引私有投资等多渠道参与土壤的治理和修复。
    目前,对于情况更复杂、修复难度更大的土壤污染来说,指望短期内土壤“排毒”成功,并不现实,但随着政策方面与法律方面的全面跟进与落实,假以时日,“净土”可期。

 

下条新闻:尿素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