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年来,皈依有机农业的呼声日益高涨,这种呼声既是对数十年化学农业的矫正,也是对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切。在中国,发展有机农业最大的障碍是产量和品质的矛盾,长期以来,在粮食安全的巨大压力下,有机农业以其产量低、价格贵令人望而却步。而在陕西赛众生物科技公司参与打造的新绛有机种植基地,我们欣喜地看到,一个有望破解困扰有机农业内在矛盾的新的种植模式正在兴起。本报将从本期起,刊发三篇系列访谈,详细阐述这一有机农业新道路的理论和实践,敬请关注。
关注山西新绛有机农业(1)
打开有机农业的密码
——专访中国农科院研究员刘立新
阳春三月,记者在山西新绛走访惊奇地发现,一亩黄瓜大棚,不施化肥、不打农药,产量竟高达30000斤。其实,在新绛这已不是新鲜事,近些年来,一股被称作“中国式有机农业”的热潮正在这里兴起。作为长期致力于有机种植的专家,在中国农科院研究员刘立新看来,解开有机栽培产品和品质的矛盾已然指日可待,新绛就是范本之一。
被“埋没”的养分:碳氢氧
一直以来,产量是困扰有机农业的最大软肋。传统观念是:没有化肥,何来高产?而在新绛,很多设施农业、甚至部分大田作物都已摒弃化学养分,代之以作物秸秆、禽畜粪便和有机肥。秘密在哪里?
刘立新最初的研究领域是植物生理学,这样的学科背景让他得以揭开有机农业高产背后的面纱。他向记者介绍说,他曾经深入研究过作物光合作用,结果发现:在中午,植物的光合作用几乎停止。“原因就在于缺少二氧化碳,没有它,光合作用无法进行。”刘立新说,“但在新绛的设施大棚内,二氧化碳却是非常充足的。”他解释,在新绛,当地农户用生物菌对秸秆和粪便进行再发酵,由此产生大量二氧化碳,保障了碳供给。
“我们说藏粮于土,藏什么?其实最重要的是碳、氢、氧。”刘立新介绍,碳氢氧是作物需求量最大的养分,但由于其没有商品化,因而多年来未得到足够重视,更没有刻意投入。“氢、氧来源于水,一般不会短缺,最需关注的是碳,这是最易被忽略的元素,也是高产有机农业的幕后英雄。”
自然,任何农业方式也不可能绕开养分的全面投入,对作物而言,除了碳氢氧,氮磷钾和中微量元素同样不可或缺。新绛的有机农业又是怎样解决后者的呢?
刘立新介绍,新绛的有机农业实现了养分的套餐化供给:一是通过非豆科固氮菌为作物提供氮养分;二是通过生物菌发酵禽畜粪便和有机肥提供磷养分;三是加入了含钾的赛众土壤调理剂,为作物提供钾养分和中微量元素。
“另类”植保:神奇的次生代谢
如果我们将农作物比拟为人,肥料和农药则如同左腿和右腿。按照有机农业禁用农药的严苛要求,失去“一条腿”的作物如何生长?
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刘立新就开始接触并研究源自德国的作物相生相克理论。“这个理论告诉我们,通过建立良好的生态链和强化植物自身免疫功能,完全可以实现少用或不用农药。”在此基础上,刘立新在国内学界首次阐述了作物的“另类”植保——次生代谢。“作物生命过程包括基本代谢和次生代谢,次生代谢的产物具有杀虫、治病、除草和抗击灾害的能力,同时还可形成农产品的品质物质和风味物质。”刘立新举例,次生代谢的产物类黄酮可以杀真菌,而其产生的功能性物质则可以抗旱抗冻,此外农产品的重要营养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也是在基本代谢和次生代谢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然而问题是,次生代谢如何产生?又如何维持运转?
经过潜心摸索,刘立新提出了激发次生代谢的三个“按钮”:一是环境胁迫,比如高温干旱、低温冰冻等灾害天气;二是人造胁迫,如传统农艺措施除草、修剪、整枝等;三是有益微生物“钻个洞”,比如给作物施用微生物菌,让有益微生物侵入植物体内。
“上述三大途径可以激发次生代谢,但要让其正常运行,还有赖于中微量元素的及时补充。”刘立新解释说,在新绛,有益生物菌的使用激活了次生代谢,同时在赛众调理剂富含的中微量元素的补给下,次生代谢得以顺利进行。
一个核心:还土壤以生命
无论是国内外,有机农业有一个共同标准:环境洁净。在刘立新的有机种植理论中,他将其归结为一个核心:给土壤以生命。“不懂次生代谢,那是稀里糊涂地搞有机农业;不重视土壤,就压根儿搞不成有机种植。”
刘立新认为,健康的土壤会给作物生长和高产创造一个有利的环境,同时依靠其强大的自净化能力,预防和减少各种病虫害发生。
土壤健康的标志是什么?刘立新的回答是:团粒结构。因为只有拥有这种水稳性结构,有益微生物才能生存,土壤中的固、液、气相才能协调分布,而这对于农作物至关重要。
“以新绛为例,秸秆和动植物源的有机肥分解后变成有机质,只有将其与土壤中的无机胶体有结合起来,才能形成团粒结构。”刘立新分析说,实现这种联姻的前提是需要引入搭桥物质。“赛众扮演的就是这种角色,赛众调理剂内含的二价离子可以将这两者搭接起来。”根据刘立新的研究,赛众调理剂可以在60-94天之内营造出有机种植必需的土壤团粒结构。
关注山西新绛有机农业(2)
净土:有机农业之基
——访陕西赛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吕周锋
三月,山西新绛的大棚蔬菜开始争相上市,但北张镇南燕村村民李天明却难掩困惑:“现在庄稼都怎么啦?过去不上化肥,亩产也达上万斤,如今拼命施肥打药,产量却不见增。”正在这里回访的陕西赛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吕周锋给他解开了心结:庄稼没有错,问题是地“病”了。
万物土中生。在这位专注有机农业的企业家眼里,透支耕地健康已成为目下农业之积弊。“健康的土壤是实现农业优质高效的前提,从土壤保健到作物保健,最终保障人体健康,这将是中国式有机农业一条可行的道路!”吕周锋表示。
土壤病了
与李天明的困惑相映衬的是,同样在新绛,很多菜农在放弃农化品的前提下,却实现了高产优质。据新绛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高级农艺师马新立透露,当地采用有机种植技术的大棚平均增产幅度在0.5-2倍,生产出来的均属有机农产品。
原因在哪里?“在土壤!”作为参与打造新绛有机种植基地的合作方,吕周锋一语中的。吕周锋有个习惯:走访乡下总爱带上放大镜和试纸。借助这两样装备,吕周锋向记者展示了新绛有机种植大棚内土壤的健康状况:透过放大镜,蓬松的土壤团粒清晰可辨;试纸检测则显示,酸碱度居于中性状态。
但是,新绛只是个案,放眼中国农业,土壤健康形势不容乐观。“可以说,18亿亩耕地大部分处于亚健康。”吕周锋说。
在吕周锋看来,由于近三十年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耕地健康危机已迫在眼前: 一是大量施用化肥造成硝态氮、重金属及有害物质对土壤的污染,而农药过量不仅引起农田污染,还会降低土壤活力;二是长期偏施氮磷钾,掠夺式营养管理致使中微量元素匮乏,导致作物生理病害频发;三是农产品质量下降,出现“西瓜不甜、白面不筋、番茄不红、菜油不香、蔬菜没味”现象,这些根源都在于土壤病了。
土壤保健→植物保健→人体保健
其实,早在2004年,吕周锋就提出了土壤保健的口号。如果说当初他是为了破解化学农业对土壤的伤害,现如今,他的团队则已将这套理论付诸于中国式有机农业的实践中。
“在中国做有机农业,最大的挑战是产量,否则就是空中楼阁!”吕周锋认为,与欧美单纯追求品质的有机农业不同,中国粮食安全压力巨大,任何抛弃产量的有机农业都不可能成功。“矛盾的焦点还在土壤,我们正是据此提出了中国式有机农业的新模式:土壤保健→植物保健→人体保健。”
毫无疑问,新绛是一个范本。在新绛,每一个有机种植的大棚都是先从土壤保健开始的。在一个茄子大棚中,主人介绍:过去土壤根结线虫多,去年使用赛众技术进行土壤改良,今年不仅根结线虫消失了,而且茄子上常见的红蜘蛛和灰霉病发病率也大大下降。
土壤保健的意义不仅仅是减少了农药用量。吕周锋说,土壤保健的精髓在于它能够调动土壤和生长于其中的作物自身潜能,实现产量品质双增。
吕周锋如此解释:一方面,健康的土壤可减少病虫害和优化养分供给,而团粒结构是健康土壤最核心的指标,土壤中的大量无机胶体和有机胶体需经搭桥方形成团粒,赛众完成的就是这关键的一步;另一方面,赛众的土壤保健技术为作物次生代谢提供了丰富的中微量元素,而次生代谢产物多寡决定了农产品品质高低。
以“亮剑”精神做有机农业
尽管中国式有机农业已经在新绛等地初露锋芒,尽管吕周锋的团队已经取得多项与有机农业相关的发明专利,但他承认:正如多年前推广化学农业遇到的阻碍一样,今天我们呼吁农民少用化肥农药、走中国式有机农业道路同样艰难。
吕周锋经常说,面对土壤健康危机和农产品质量的急剧下降,我们需要“亮剑”,以更大的勇气去普及这一“德善双修、功在千秋”的事业。
为了将土壤保健技术传播给更多农民,近些年,吕周锋除了在农村举办各种形式的科普活动外,还在2010年成立了国内首个以土壤保健为宗旨的公益性组织:赛众中国土壤保健促进会,扛起土壤保健的大旗,相继在陕西、山西、河北、河南、甘肃、广东、湖北等省建立了260多个土壤保健科技服务站。
而眼下,吕周锋正在酝酿一个新的推广计划:将新绛的有机农业栽培技术移植到杨凌国家高新农业示范区。“借助杨凌这个高端农业科技平台,我们将新绛模式进行孵化,然后向全国辐射。”吕周锋对中国式有机农业的新道路充满憧憬。